上周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再度表明为遏制高通胀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的态度。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,也正在加剧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金融压力,进而引发债务危机、资本外流等一系列问题。美国加速收紧货币政策正在让全世界为其埋单。
掩盖不良资产的危害有多大?某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,是分析该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;银行业整体不良资产数据及其变化,是研判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窗口。若此指标失实,从单一银行的角度看,该及时处理的风险没被处理,该迅速调整的经营策略继续推进,这很容易导致“小病拖成大病”;从银行业整体的角度看,由于监管部门难以准确研判风险全貌,政策的针对性、有效性将受损,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综合信息平台发布统计显示,5月份,管理库新入库PPP项目38个、投资额577亿元,投资额同比下降42.4%;开工建设项目58个、投资额1247亿元,投资额同比上升559.3%。
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6月23日下午举行“中国这十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,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,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,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,并答记者问。
不久前,银保监会召开通气会,明确将持续加强和改进公司治理监管,推动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深化公司治理改革,将此作为防范化解风险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,并针对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银行,分别制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。预计今后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将采取针对性举措,一行一策、一企一策,重点压实金融机构、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三方责任。
日前,国务院印发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》,从货币金融政策、稳投资促消费政策等多个方面对二季度经济工作作出部署。中国银保监会随即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》,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对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。
房企融资在持续回暖。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,房地产行业数据出现边际改善。而据统计,2022年以来,已有70家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475亿元,对应实现净融资454亿元,银行间债市支持房地产企业接续融资力度不减。业内人士认为,由于基数效应等因素,简单根据同比数据判断房地产市场形势会存在误区,应根据环比等多类数据综合判断。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,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得到进一步修复。
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已经“见顶”?有观点认为,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、地缘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,供需进一步失衡,能源价格上涨,全球经济疲弱,工业品需求预期不振,大宗商品价格已经筑顶;另有观点则认为,大宗商品与油价依然看涨,认为“大多数大宗商品处于长期上升趋势”。
美国两党议员近日就一项提案达成一致,试图授权政府阻止部分美对华投资。美方此举是在强化甚至滥用不合理的投资审查,损经济又输道义,对中美经贸投资合作造成破坏,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也会自我设限让美国企业和投资者错失发展机遇。
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,创1994年以来单次最大幅度加息。今年以来,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,通胀卷土重来,成为各国央行难题,多国央行开启或加速加息进程。为抑制通胀,增大加息幅度成为其必然选择,市场对此早有预期。
中国人民银行6月15日公告显示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当日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。中标利率均保持不变,分别为2.85%、2.10%。
受地缘政治冲突和美国公布的超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影响,近日,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股市、债市出现集体大跌。有人担忧,中国资本市场会受到冲击,外资“走进来”步伐也会因此放缓。实际上,外围纷扰不改中国市场投资价值。